|
发表于 2010-7-21 11:24:09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九单元 病原性球菌
考点:
1.葡萄球菌属
(1)形态、染色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致病性葡萄球菌的鉴别要点
2.链球菌属
(1)形态、染色和分类
(2)致病物质的种类和所致疾病
(3)链球菌溶血素和临床检测的关系
3.肺炎链球菌
(1)形态和染色
(2)主要致病物质与所致疾病
4.脑膜炎奈瑟菌
(1)生物学性状
(2)主要致病物质和所致疾病
(3)标本采集和分离鉴定
5.淋病奈瑟菌
(1)形态、染色、致病物质及所致疾病
(2)防治原则
第一节 葡萄球菌
分类:
重点介绍金黄色葡萄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球形,直径约为1微米,革兰染色阳性,呈葡萄串状排列。有荚膜。
(二)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营养要求不高,菌落为金黄色。在血琼脂平板上生长时,菌落周围形成完全透明的溶血环(β溶血)。
(三)生化反应
分解甘露醇,非致病性葡萄球菌菌株无此作用。(是判断葡萄球菌是否具有致病性的一个指标)。
(四)葡萄球菌A蛋白(SPA)
是绝大多数金黄色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
可与除IgG3外的IgG分子的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二者结合后,IgG的Fab段仍然可以与特异性抗原结合,可使金黄色葡萄球菌发生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已广泛应用于多种微生物抗原的检测(协同凝集实验)。
SPA与IgG结合后的复合物具有抗吞噬作用。SPA还有促细胞分裂、引起变态反应、损伤血小板等多种生物活性。
(五)抵抗力
对热和干燥的抵抗力较一般无芽胞细菌强。本菌易产生耐药性,如MRSA。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一)致病物质
(1)凝固酶:可使加入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凝固。能否产生凝固酶,作为鉴定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征,但近年来在人工植入心瓣膜、心脏起搏器和人工关节等患者与早产儿、肿瘤等免疫力低下患者,发现有凝固酶阴性的葡萄球菌(CNS)感染,且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机会性致病菌,应予以重视。
(2)葡萄球菌溶素(或称葡萄球菌溶血素):能破坏多种细胞,故又称为溶细胞毒素。
(3)杀白细胞素:可损伤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
(4)肠毒素:直接或间接刺激呕吐中枢,引起以呕吐症状为主的食物中毒。
(5)表皮剥脱毒素:裂解表皮组织的棘状颗粒层,使表皮与真皮脱离,引起烫伤样皮肤综合征。
(6)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TSST-1):为外毒素,可引起机体发热和增强对内毒素的敏感性,使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及休克,甚至多器官系统损害,称为毒性休克综合征(TSS)。
(二)所致疾病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根据疾病类型不同采取不同的标本。革兰染色后镜下观察。根据细菌形态、排列方式及染色性,可做出初步诊断。将标本接种到血琼脂平板上,观察溶血现象、色素。
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甘露醇分解试验(+),可与非致病性葡萄球菌鉴别。
第二节 链球菌
一、链球菌的分类
链球菌常用的分类方法有根据溶血性、抗原结构和对氧需要等三种方法。
(一)根据溶血现象分类
1.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半透明溶血环,称为甲型溶血或α溶血,。并伴有绿色素生成,亦称为草绿色溶血性链球菌。多为条件致病菌。
2.乙型溶血性链球菌:界限分明、完全透明的溶血环,又称β溶血。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致病力强。
3.丙型溶血性链球菌:非溶血性链球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二)根据抗原结构分类
根据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性不同将链球菌分为A~H及K~V等20个族。对人有致病作用的链球菌90%属于A族,A族链球菌常引起各种类型的化脓性感染,故又称为化脓性链球菌。
二、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氏染色为阳性,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无鞭毛,不形成芽孢。A族链球菌有发丝样M蛋白,外包裹脂磷壁酸的菌毛结构。
2.培养特性:普通琼脂平板及肉汤培养基中生长不好,需在培养基中加入血液或组织液方能生长。A族链球菌菌株菌落周围有β溶血现象。
3.生化反应
4.抗原构造主要有:①核蛋白抗原;②多糖抗原;③蛋白质抗原。
(二)致病性:人类约90%的链球菌感染是由A族链球菌引起的。常见的传播方式为通过呼吸道传播。
1.致病物质的种类:葡萄球菌致病物质包括细胞壁成分、外毒索和胞外酶即侵袭性酶。
(1)细胞壁成分:①黏附素,由脂磷壁酸(LTA)和菌毛蛋白(F蛋白)构成,增强细菌对宿主细胞的粘附性,使之在体内定植与繁殖;②M蛋白,含有M蛋白的链球菌具有抗吞噬及抵御在吞噬细胞内杀菌作用的能力,并诱发机体的变态反应,与致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有关。
(2)外毒素类:①致热外毒素又称红疹毒素,是人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②链球菌溶血素(或称链球菌溶素),A群链球菌可产生两种溶血素,即对氧敏感的链球菌溶血素O(SLO)和对氧稳定的链球菌溶血素S(SLS),SL0对中性粒细胞、血小板、巨噬细胞、神经细胞及心肌组织等有毒性作用,SLS对白细胞和多种组织有破坏作用。
(3)侵袭性酶:A群链球菌可产生多种胞外酶,主要有透明质酸酶、链激酶(SK)、链道酶 (SD)亦称DNA酶等,均具有促进细菌在组织间扩散作用。目前,SK和SD已制成酶制剂,临床应用于液化脓液。
2.所致疾病人链球菌病十分常见,其中约占90%由A群链球菌感染所致。
(1)化脓性感染:淋巴管炎、淋巴结炎、蜂窝组织炎、痈、脓疱疮,扁桃腺炎、咽峡炎、鼻窦炎、产褥感染、中耳炎及乳突炎等。
(2)中毒性疾病:猩红热、链球菌毒素休克综合征等。
(3)变态反应性疾病:风湿热、急性肾小球肾炎等。
(4)猪链球菌感染:猪链球菌2型可经呼吸道、消化道及伤口由猪传给人,可致中毒性休克综合征、脑膜炎等。
此外,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引起感染性心内膜炎。
(三)免疫性
感染A族链球菌后,机体可获得对同型链球菌的特异型免疫力。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脓液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怀疑链球菌感染的标本应在血琼脂平板上培养,观察溶血现象;可用酶或化学方法从咽拭子中提取链球菌抗原后用酶免疫技术或凝集试验的方法测定细菌抗原。
常用的血清学试验有:①抗链球菌溶血素0试验(ASO):简称抗链0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风湿热患者血清中的AS0比正常人显著增高,大多在250单位以上。活动性患者抗体一般超过400单位。
四、防治原则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可有效地防止风湿热或急性肾小球肾炎等并发症的发生。青霉素G是治疗的首选药物。
第三节 肺炎链球菌
一、生物学性状
(一)形态与染色
革兰染色阳性球菌,直径约1微米。常呈矛头状成双排列。有毒株在体内形成荚膜。无鞭毛,不形成芽胞。
(二)培养特性
需氧或兼性厌氧。肺炎链球菌在血琼脂平板上菌落周围形成α溶血环。
在固体培养基上,可形成“脐状”菌落。由于能产生自溶酶,表面活性剂如胆汁或脱氧胆酸盐可激活自溶酶,加速菌体自溶。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不发生自溶现象,可利用此特点可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与肺炎链球菌。
(三)生化反应
菊糖分解、胆汁溶解试验、0ptochin敏感试验阳性。(与草绿色链球菌的鉴别。)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1.荚膜:有荚膜的肺炎链球菌的抵抗力强,具有抗吞噬作用,且是主要的毒力因子
2.肺炎链球菌溶血素:可溶解人、马、羊和兔的红细胞,并能活化补体经典途径,引起发热、炎症及组织损伤。
3.神经氨酸酶和透明质酸酶:此二酶均与肺炎链球菌在鼻咽部和支气管黏膜的定植、繁殖及扩散有关。
4.紫癜形成因子:将它注入兔皮内,可使其皮肤出现紫斑、出血点及内脏出血。
(二)所致疾病
主要引起人类大叶性肺炎,其次为支气管炎和化脓性脑膜炎。。
三、免疫性
肺炎链球菌感染后,机体可建立较牢固的同型特异性免疫,同型病菌的再次感染少见。
四、微生物学检查法
(一)标本
根据感染部位不同采取不同标本,如痰液、脓液、血液、脑脊液等。
(二)直接涂片镜检
革兰染色后镜检。如果镜下可见到成双排列、有荚膜的革兰阳性球菌,结合临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早期鉴定有作用)
(三)分离培养
痰或脓液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上,培养并鉴定。
(四)鉴别试验
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菌落相似,应加以鉴别。常用的试验有以下几种:①菊糖发酵试验;②胆汁溶菌试验;③奥普托欣试验。
(五)动物试验
小鼠对肺炎球菌高度敏感。
四、防治原则
由于肺炎球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早期治疗通常患者可很快恢复。青霉素G为首选治疗药物。国外有荚膜多糖多价疫苗预防肺炎球菌感染,接种后效果良好。
第四节 脑膜炎奈瑟菌
一、 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卵圆形双球菌,菌体相接触面略凹陷,形似一对咖啡豆。有荚膜。
2.培养特性:需氧,初次分离培养需供5%-10%的CO2气体;营养要求高,常用的培养基为巧克力色血液琼脂平板。
3.抗原构造:菌毛、脂多糖抗原、外膜蛋白。
4.抵抗力:外界抵抗力极弱,不耐干燥和寒冷,分离需床边接种。易产生耐药性。
二、致病性
(一)致病物质
荚膜、菌毛、内毒素。
(二)所致疾病
脑膜炎奈瑟菌是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的病原菌。人类是脑膜炎球菌惟一的易感宿主。多数人感染后表现为带菌状态或隐性感染。只有少数人发展成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我国引起脑膜炎的主要是A群菌,B群常为带菌状态。主要表现发热,皮肤瘀斑,脑膜刺激症状。存在于携带者或病人的鼻咽部,借飞沫经空气传播,冬末春初为流行高峰。
三、微生物学检验
(1)标本采集:血液;瘀斑渗出液;脑脊液;鼻咽分泌物。因本菌能产生自溶酶,离体后和在低温下易死亡,故采集的标本不宜置冰箱,应立即送检。
(2)检验方法及鉴定:
1)直接涂片检查:取脑脊液离心后沉淀物涂片或刺破瘀斑血印片,干燥固定后革兰染色。若发现中性粒细胞内(或胞外)革兰阴性双球菌,呈肾形成对排列,可初报。
2)分离培养:将标本葡萄糖肉汤增菌培养液直接接种于巧克力琼脂,置5%~10%C02环境中,35℃培养。
3)鉴定:
临床常依据是脑膜炎患者脑脊液及血清中存在脑膜炎球菌可溶性抗原进行快速诊断,方法是对流免疫电泳、SPA协同凝集试验。
四、防治
预防脑膜炎球菌感染的关键是要尽快消除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提高人群免疫力。我国1980年正式使用A群多糖菌苗,临床观察表明对学龄儿童和成人保护率可达90%。
第五节 淋病奈瑟菌
一、生物学性状
1.形态与染色:革兰染色阴性,卵圆形双球菌,菌体相接触面略凹陷,形似一对咖啡豆。急性淋病患者标本涂片镜下观察时,淋病奈瑟菌多存在于中性粒细胞内,慢性淋病时则多在细胞外。分离初期有荚膜。
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1.致病物质:菌毛、脂多糖(脂寡糖(LOS))、IgA1蛋白酶、外膜蛋白。
2.所致疾病:人类是淋病奈瑟菌惟一的天然宿主。
淋病:成人淋病绝大多数是通过性接触感染,故淋病是重要的性传播疾病之一。淋病奈瑟菌侵入泌尿生殖道粘膜,产生急性化脓性炎症。
新生儿淋球菌性结膜炎:感染淋病奈瑟菌的孕妇在分娩时传给胎儿。
3.免疫性:人类对淋病奈瑟菌普遍易感。由于淋病奈瑟菌抗原易变异,反复感染的现象普遍。
三、微生物学检查法
采取泌尿生殖道、眼结膜脓性分泌物标本。革兰染色镜检。如观察到中性粒细胞内大量成双排列的革兰阴性球菌时,具有诊断意义。
进行分离培养与鉴定时,淋病奈瑟菌抵抗力弱,标本采集后应注意保湿保温,并尽快检测。将标本划线接种于巧克力色血液琼脂平板上。
进一步可做细菌抗原、核酸检测。
四、防治原则
预防淋病应取缔娼妓、防止不正当的两性关系。
防止新生儿感染淋病奈瑟菌,原始的方法是采用1%硝酸银滴入两眼。目前常用红霉素或四环素眼药膏等替代硝酸银。
【习题】
鉴别肺炎链球菌与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可用
A.外斐试验
B. 肥大试验
C. 乳糖发酵试验
D.菊糖分解试验
E. 血浆凝固酶试验
[答疑编号911090101]
答案:D
淋病奈瑟菌的重要致病因素是
A.菌毛
B. 杀白细胞素
C. 荚膜
D.内毒素
E. 以上都是
[答疑编号911090102]
答案:A
引起剥脱性皮炎的细菌是
A.肺炎球菌
B. 链球菌
C. 金黄色葡萄球菌
D.脑膜炎奈瑟菌
E. 肠球菌
[答疑编号911090103]
答案:C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