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来源:中华检验医学网
幽门螺杆菌的根除,总体来说利大于弊。任何事情都有正反两面,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到目前为止,国际上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表明,幽门螺杆菌是一种致病菌,不是人体的有益菌,带来的危害包括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消化不良和肿瘤等。2015年9月,“幽门螺杆菌胃炎京都全球共识报告”(京都全球共识)正式发表于Gut杂志,共识指出:幽门螺杆菌(Hp)胃炎是一种感染性疾病;治疗所有Hp感染者,除非存在抗衡因素。
大量研究证实,几乎所有Hp感染者均存在组织学上的慢性活动性炎症,一旦感染,不经治疗难以自愈;约10%~15%的Hp感染者可发展为消化性溃疡,约50%可发生胃黏膜萎缩,<1%的Hp感染者将发展为胃癌或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Hp感染后结局转归目前尚难以预测,而尽早根除Hp可有效地预防上述疾病的发生。虽然胃癌的发病率很低,仅有不到1%,但是我国人口基数大,从预防的角度,我们应该根除幽门螺杆菌。此外,Hp胃炎作为一种有传染性的疾病,根除Hp可有效地减少传染源。
有学者担心根除Hp带来的负面作用,如胃食管反流病(GERD)、食管癌、肥胖、哮喘和菌群紊乱等。从权衡利弊的角度看,对于胃癌表型的胃炎患者根除Hp,虽然GERD发生的风险增加,但不根除Hp则胃癌的风险增加,两害相权取其轻,应该根除Hp。Hp感染与食管癌的关系也是有些学者担心的。研究结果表明,Hp感染率与食管鳞癌发病率不相关,与食管腺癌发病率存在负相关,但因果关系不明确;我国食管癌近99%为鳞癌,食管腺癌少见甚至罕见。
众所周知,胃癌的发生主要与Hp感染、遗传因素和不良生活习惯等有关,遗传因素不能改变,但Hp可以根除,不良生活习惯和方式可以改变。因此,加强宣传,让我国的民众和医务工作者充分认识到根除Hp降低胃癌发生风险是有大量循证依据支持的,有效预防胃癌比早期发现胃癌更重要。资料显示,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仅相当于邻国30年前的水平,现在邻国已经进入有效预防胃癌阶段,如果我们现在还不开始实施预防策略,下一个30年我国胃癌发病率与邻国的比较将重蹈覆辙。
综上所述,30余年的大量循证医学证据表明,根除Hp的获益远远大于负面效应。在临床实践中应该权衡利弊,不宜过分渲染和夸大根除Hp的负面效应,更不能因噎废食,贻误预防和治疗时机。
了解详情
幽门螺旋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螺旋形、微需氧、对生长条件要求十分苛刻,1893年首次从慢性活动性胃炎患者的胃粘膜活检组织中分离成功,是目前所知能够在人胃中生存的唯一微生物种类。
幽门螺旋杆菌病包括由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引起的胃炎、消化道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等。幽门螺旋杆菌病的不良预后是胃癌。
幽门螺旋杆菌的特性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是一种革兰氏阴性菌,主要分布在胃粘膜组织中,67%-80%的胃溃疡和95%的十二指肠溃疡是由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慢性胃炎和消化道溃疡患者的普遍症状为: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或疼痛,常伴有其它不良症状,如嗳气、腹胀、反酸和食欲减退等。有些病人还可出现反复发作性剧烈腹痛、上消化道少量出血等。
一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临床过程是这样的:幽门螺旋杆菌经口到达胃粘膜后定居感染,经数周或数月引发慢性、浅表性胃炎,数年或数十年后发展成为十二指肠溃疡、胃溃疡、淋巴增生性胃淋巴瘤、慢性萎缩性胃炎等,而后者是导致胃癌最危险的因素。专家们认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使患胃癌的危险增加了2.7-12倍,如果没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至少有35%-89%的胃癌不会发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