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明玥 于 2017-7-27 21:51 编辑
新型隐球菌 (Cryptococcus neoformans) 能引起隐球菌病 (cryptococcosis) 及隐球菌脑膜炎 (cryptococcal meningitis),在世界各地均有散发性病例。新型隐球菌病是一种常见伺机性霉菌感染症,在正常健康成人或是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患均可发现,其中大部分病患都具有潜在性疾病,如恶性淋巴瘤、类肉瘤、其他肿瘤、器官移植或长期接受类固醇治疗的病人为本病的高危险群。
对没有明显免疫功能缺陷者,尤其是年龄大于 40 岁以上的男性,有时也会发生全身性隐球菌病。隐球菌病最常侵犯肺部与中枢神经系统,例如「新型隐球菌脑膜炎」便是此菌引起之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症,具有病情重、死亡率高、不易治疗及容易复发等棘手的问题。
1、 特性:隐球菌属已知有 37 种之多,新型隐球菌为其中的一种,也是最常见之人类致病菌种,此菌已被鉴定出 A,B,C, D 四种血清型,兼具无性生殖及有性生殖;无性生殖方式为出芽生殖 (budding)。新型隐球菌在 1894 年首度被 Sanfelice 发现,其中只有两种亚种可感染于人类,一为 C. neoformans var. neoformans (简称 CNVN; 血清型 A 和 D 型),主要分布于北美洲与欧洲,常见于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病患;一为 C. neoformans var. gatti (简称 CNVG;血清型 B 和 C 型),主要分布于热带及亚热带地区,常发现于正常人。
3. 大小型态:形态和培养特性很像酵母菌,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大约 4 ~ 15 μm。它的特色是外围一层厚的多醣体荚膜,荚膜厚度依菌种及环境条件而异。新型隐球菌的大小范围从 4 ~ 8 μm,可在 25 ~ 37℃间生长于多种不同的培养基。但 40 ~ 42℃ 不发育,所以鸟类体温较高,不易被感染。
4. 生化特性:本菌具有产生尿素酶的能力、抗生素的抵抗性,并有phenoloxidase活性,能将儿茶酚胺前趋物 (catecholamine precursors) 制成黑色素 (melanin),因此培养基若含有儿茶酚胺,如birdseed agar,其生长培育出来的菌落具有黑色素,可加以确认。
三、流行病学霉菌性脑膜炎中以新型隐球菌的感染最为常见。一般而言,当宿主免疫力下降时较容易被新型隐球菌感染,如后天免疫缺乏症候群、恶性肿瘤、或是接受器官移植、长期使用类固醇、糖尿病、肝硬化或是白血球减少的病人都有较大机会感染到此菌。在台湾,因感染隐球菌而造成的死亡率约有 30%,肺隐球菌病较少见。依过去经验,人们常把养鸽子和隐球菌脑膜炎联想在一起。不过,最近科学家们的研究显示,从鸟粪中所找到的隐球菌主要是感染免疫力缺乏的病人,而免疫力健全的人较不易受到感染。因此,一般养鸽或接触到鸽粪的人,事实上并不太容易受到感染,民众不需太过忧虑。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属亚急性或慢性脑膜炎,潜伏期可长达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一至六个月)。隐球菌感染通常进展缓慢,临床症状涵盖的范围广泛,从没有症状或症状轻微至全身性症状或严重神经症状,或甚至死亡都有可能。大约 60 ~ 80% 的病患有头痛与发烧的症状,常伴随着头晕,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会表现出典型脑膜炎的症状,也因为症状无特异性,常被误判为感冒来诊疗。随着病情的演进,可能出现颅内压的上升的情形,患者会有意识不清、视力模糊、颅神经麻痹、恶心、呕吐,也可能有记忆力受损、视力模糊、倦怠、颈部僵硬等,严重时还会有癫痫的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的病患可表现出急性发病的症状,常以发热、头痛、恶心、呕吐为主要症状。但艾滋病患感染隐球菌则可表现出严重的进行性肺炎,伴有急性呼吸困难,其肺部X光片显示类似肺孢子虫感染。弥散性皮肤症状可发生于任何被感染者,引起脓疱丘疹样小结 (或溃疡)、传染性软疣或基底细胞癌等。
1. 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隐球菌对神经有亲和性,最易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特别是隐球菌性脑膜炎。初起常有间歇性头痛,后转为持续性,且症状加剧。临床表现为颈部强直,并因视神经乳头水肿和视网膜渗出而出现视觉障碍、眼球震颤及瞳孔扩大等。常有厌食、体重下降、吞咽困难。脑脊髓液压会增高,患者呈半昏迷状态,偶有癫痫发作。病程持续数月至数年。此病预后不佳,未经治疗在 6 个月内大多死亡,死亡率达 30 ~ 60%,治愈后可能有后遗症,免疫缺乏病患即使治疗后死亡率仍高。
3. 皮肤隐球菌病:常伴有全身性感染,起初为痤疮样脓疡,坏死后形成圆形小溃疡,内有棕红色脓液。也有的初时为硬丘疹,而后转变为溃疡或脓疱。黏膜损害常由血行播散而来,或来自皮肤破损,可变成结节、肉芽肿或慢性溃疡。
5. 隐球菌性脑炎:症状多为脑水肿引起,通常无特异性,包括头痛、视觉模糊、精神错乱、抑郁、烦躁不安以及其他行为变化,除眼睛或面部麻痹外,也可能导致失明。 五、临床诊断方法1. 脑脊髓液的镜检与生化检查2. 霉菌培养培养检体中以脑脊液、痰和尿液之培养率最高,血液培养在重度感染病例 (特别是伴有艾滋病时) 可出现阳性。伴有脑膜炎的弥漫性隐球菌病,可从尿中培养出新型隐球菌。有时虽然已成功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的感染,但前列腺的感染仍可能持续存在 (潜伏)。
此法采用抗原乳胶凝集试验,较为快速且可靠。约有83 ~ 100% 的隐球菌脑膜炎患者,其血液或脑脊髓液可检验出隐球菌荚膜之多醣体抗原,抗原效价高于1:4X就应怀疑有隐球菌的感染,但高于1:8X时较具特异性。因为当血中存在类风湿因子时,可能测出小于1:8X之伪阳性。大部分病患经过抗霉菌药物治疗后抗原浓度会下降,甚至恢复正常。但是艾滋病患清除抗原能力不佳,可能仍维持高效价。
此为非专一性的检查,影像呈现多样性,可能有类似肺炎、肺癌、肺结核之表现。很多病例被误诊为肺癌,死后解剖才证实隐球菌感染。因此隐球菌性脑膜炎很难用X光、断层扫瞄来确诊。
利用HE stain、wright's stain、periodic acid-Schiff (PAS) 、Mayer’s mucicarmine stain直接找出隐球菌。隐球菌荚膜外围围有巨噬细胞、巨细胞、浆细胞、淋巴球细胞等。
对人和动物而言,含菌的鸽粪是主要感染来源,防止鸽子和其排泄物对四周环境的污染,鸽舍用强碱消毒污染,保持清洁卫生,并谨慎处理鸽子的排泄物。
1. Coker RJ et al: Treatment of cryptococcosis with liposomal amphotericin B (AmBisome) in 23 patients with AIDS. AIDS 1993;7:829-34.3. Ronaldo R, Adrelirio J: Clnical epidemiological study of 171 cases of cryptococcosis. Clin Infect Dis 1994; 18: 369-80.5. Michael S, Richard J, Robert A, et 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the management of cryptococcal disease. Clin Infect Dis 2000; 30: 710-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