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6-4-2 07:12:01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专家推荐
01抗疟还在路上
2015年10月,屠呦呦因在青蒿素研究中的杰出贡献,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与此同时,全球的抗疟研究仍在继续:青蒿素衍生物artefenomel的出现弥补了青蒿素治疗中耐药、药效渐低、来源不足的问题;第一支抗疟疫苗RTS,S/AS01将进入Ⅲ期临床试验;有实验证明,在干细胞中缄默某些基因使红细胞不表达CD55,可以阻止疟原虫进入红细胞。
02埃博拉疫情
据WHO报道,迄今已有约28000人感染埃博拉病毒,并有超过11000人死于此疾病。此次疫情暴发为世界各国及各国际组织敲响了警钟,为更好地应对此类事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中国科学家和疾控专家、感染病医生在这次抗埃博拉战役中充分发挥了作用与影响力,在非洲救治了大量患者,在当地建立了P3级别的临床检验实验室,还保证了援埃人员的零感染。通过这次援埃极大地锻炼了我国的公共卫生应急力量,是我国公共卫生发展史上的重要一笔。
03消除结核雄关漫道
目前,全球结核病的首要任务已从控制转为消灭,所以我们需要更迅速的诊断方法以及更短的治疗周期。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FDA)先前批准的bedaquiline和delamanid是近40年来、继利福平之后第一次获准使用的抗结核药物,目前的临床试验证明其在耐药性结核中疗效较明确,是否可以作为一线药物用于药物敏感性结核,仍需临床试验证据;新的结核治疗方案MPaZ(莫西沙星、pretomanid、吡嗪酰胺)在第二阶段的临床试验中被证明可大幅缩短治疗周期,预计将于2016年进入Ⅲ期临床试验。
04社区获得性肺炎早期使用糖皮质激素
一项研究表明,社区获得性肺炎(CAP)住院患者早期使用为期7天的泼尼松治疗,可缩短其达到临床稳定状态的时间,且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对于明确诊断的感染患者,由于其存在不同程度的脓毒症表现,若在明确抗感染治疗保护下,用小剂量短程糖皮质激素有利于减轻疾病严重程度和缩短疗程。这项在化脓性结核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中已经被充分应用的治疗策略,首次在肺部感染中得到验证,相信对于将来CAP的治疗推荐上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05中国跻身P4俱乐部
2015年1月31日,中国科学院武汉国家生物安全实验室在武汉竣工,这是我国首个即将运行的P4实验室,该实验室建成标志着我国病毒学研究和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翻开了新的一页。P4实验室的运行标志着我国在烈性传染性病原体的研究方面奠定了技术平台,显示出自抗击SARS病毒以来我国在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方面的巨大进步,逐渐挤身世界先进甚至领先队列。
06感染病肆虐仍在全球上演
2015年,在美洲发生的基孔肯雅热病例超过170万例;在印度,已有超过27000人感染H1N1,并造成逾1500人死亡。自从SARS以来,世界又经历了多次大规模感染病暴发的考验,埃博拉与中东呼吸窘迫综合征刚过,全球又已经面临新一轮感染病的威胁。这些感染病多为再发感染与新发感染病,同时与虫媒传播、禽畜媒介传播密切相关。这提示,感染病防控力量的建设,应该列入各国的常态。
07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
直接抗HCV药物(DAA)的发明与上市是感染病领域近年来最大的进展之一。欧美国家近年来陆续上市了DAA药物,并完成了大量的临床研究试验。2015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新的丙肝治疗指南,中国在2015年也对治疗方案进行了更新。尽管我国目前尚无DAA上市,但全球范围内均认同DAA治疗使得丙型肝炎的治愈已经是事实,慢性丙型肝炎治愈时代已经到来。
08关于慢性乙肝,提出临床治愈目标
近年来,国际上陆续有针对病毒进入、包装、转录等环节的DAA,以及直接作用于宿主细胞toll样受体的宿主靶向治疗药物(HTA)产生,这些药物纷纷进入Ⅱ或Ⅲ期临床试验,目标是除乙肝病毒DNA转阴之外,清除乙肝表面抗原(HBsAg),建立有效的免疫控制,实现停药后的HBsAg阴性状态,这种状态称之为临床治愈。目前除新药外,国外学者与我国学者也纷纷提出新型的临床治愈方案。另外,中国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也率先提出,在合适的患者中实现乙肝临床治愈的目标。
09应对细菌耐药性新策略
细菌耐药性日益严重,能够快速、准确的检测耐药基因的分子检测方法,仍然是应对的重点。一篇发表于《柳叶刀》(Lancet)上的综述性文章提出了最小化耐药性的四大策略:严格的抗生素管理以保持其效能、尽早使用有效的抗生素、到2020年前开发和批准十种新型抗生素、保证新药资金来源的通畅性。抗击耐药细菌将是未来感染病的重大挑战,新药问世逐渐减少,我们必须寻找除新药之外的其他策略,采取综合措施赢得这场战斗的胜利。
10HIV治疗的最佳时机再次前移
2015年,WHO调整治疗HIV的指导原则,建议将开始治疗的时机从“CD4计数为500细胞/mm3”,修改为“诊断后立即进行治疗”;并呼吁所有具备足够风险的人群进行预防性治疗,而不是限定于某些特定人群。当前采取更为积极的治疗措施乃是为了降低合并症的发生,为提高艾滋病(AIDS)生存率的新目标提供技术支持与保障。WHO的新策略充分显示了人类拒绝因HIV感染缩短生存期的新目标,是AIDS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转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