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2-6-11 11:11:18
|
显示全部楼层
[h1]医院空气卫生学监测中两种报告方式的关系[/h1]
本帖最后由 谷子 于 2012-8-25 21:56 编辑
医院空气卫生学监测中两种报告方式的关系
国家卫生部于2012年4月5日发布、并将于8月1日起实施的国家卫生行业标准(WS/368-2012)《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中,将采用新的细菌监测结果报告方式,例如“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或“细菌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即cfu/Xmin•直径9cm平皿,其中X为暴露采样时间的分钟数),不再沿用以前的“细菌总数≤200cfu/m3”、或“细菌总数≤500cfu/m3”(即“cfu/m3”)的报告方式。由于不少人不知道这两种报告方式有何内在关系而感到迷惑,这里就此问题做一讨论。
先讨论原来报告“cfu/m3”(即细菌总数/每立方米)的计算方法。此报告方式有一个基本的计算公式为:空气细菌总数cfu/m3=50000N/A•T,式中50000为一系数,N为空气采样培养后实际得到的平皿菌落数,A为平皿面积(cm2),T为暴露采样时间(分钟)。在实际使用中直接用此公式计算结果比较麻烦,因此需要先根据此公式导出相对应的换算因数,这只要将相关数值代入上述公式中的分母,即可获得便于实际应用的换算因数C。
下面以直径9cm平皿、暴露采样时间分别为5、10、15min为例,代入上述公式求得的换算因数分别为C5min=157,C10min=79,C15min=52。实际应用中,由于已知平皿直径为9cm、只是采样时间值(分钟)是以上三种时间值的某一种,故可以直接运用换算因数C而方便的计算出空气细菌总数的“cfu/m3”结果。那么,这两种报告方式有怎样的内在关系呢? 以标准“细菌总数≤4cfu/15min•直径9cm平皿”为例,这里规定了使用直径为9cm平皿和采样时间为15min,用上述C15min=52换算,即可得知为52×4=208,即“细菌总数≤208cfu/m3”;同理,当标准为“细菌总数≤4cfu/5min•直径9cm平皿”时,用C5min=157换算,可得知为157×4=628,即“细菌总数≤628cfu/m3”。为什么新的报告方式会规定统一使用直径9cm平皿呢?我的理解是,在原来的报告方式(cfu/m3)中,由于可以使用任意大小直径的平皿,虽然运用上述基本计算公式理论上都是成立的,但实际暴露采样却可因采样平皿的面积大小而带来一定误差,为了避免这种因采样面积(平皿直径)造成的误差而形成某些假象,故而规定统一使用直径9cm平皿。例如,假设你用针孔平皿(如果有的话)采样,用上述基本公式也能够得到监测结果,可这样的结果可靠吗?显然不能,事实上各个实验室都有不同直径的平皿(例如直径6.5cm、7.5cm和9cm),因某些原因各实验室并非都完全统一使用直径9cm平皿,为了避免平皿选用上的随意性而带来误差,也需要统一规定使用直径9cm平皿进行空气采样。《规范》中新的报告方式体现了两方面意义:1.规范统一使用直径9cm平皿进行空气采样;2.用不同的采样时间来体现不同采样点不同的监测标准要求,不需要计算而直接报告,省去了计算中因小数点位数取舍不同造成的计算报告偏差,检测结果更加直观和具有可比性。
[h2]点评[/h2]
茶韵幽香
认真分析,老标准规定了平皿大小的。
发表于 2012-8-23 17:28
[h2]评分[/h2]
参与人数 1威望 +3
收起
理由
茶韵幽香
+ 3
认真
查看全部评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