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7-12-6 11:50:1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B超诊疗过程中细菌污染问题
1、超声耦合剂无卫生指标:现行医药行业标准YY 0299-2008《医用超声耦合剂》中无卫生学指标即污染菌数没有限值,因而致使普通耦合剂中细菌污染严重。
2、超声诊疗中无卫生措施:目前所有消毒规范中均没有规定超声诊室消毒要求和建筑布局,也没有要求对病人皮肤黏膜进行消毒卫生处理,无论什么类型病人都没有交叉隔离措施;医院B超室并没有纳入医院感染管理范围。
3、超声探头带菌严重:国内外都有大量的报道,超声探头细菌超标率几乎是 100%,染菌量在103cfu/cm2 ~ 105 cfu/cm2;检出病原菌有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痢疾杆菌、嗜麦芽窄食单胞菌等医院感染常见病原菌和多重耐药菌包括MRSA 、MRSE、产ESBLs革兰阴性菌菌株。
4、B超探头存在病毒污染:国外早在1993年就从阴超(直肠)探头上分离出人乳头瘤病毒(HPV)、疱疹病毒(HSV)和HIV等;甚至从季铵盐湿巾擦拭消毒后探头上仍然有21%检出HPV。
5、超声耦合剂含菌量严重:国内多个省市调查发现,国产医用超声耦合剂存在严重的细菌污染,普通耦合剂中几乎100%有菌生长,污染超标率高达75%不等;2014年广东报道的未开封的普通耦合剂中细菌含量9.9×104cfu/g~3.0×105cfu/g;甚至标称为消毒型耦合剂中多数有菌生长,污染菌中医院感染病原菌多达10余种。
6、超声诊疗过程为带菌操作:B超探头处于污染状态,耦合剂带菌严重,病人检查部位无卫生处理措施。B超探头和耦合剂与病人皮肤构成密切接触,形成耦合剂、B超探头 、病人皮肤膜 、医务人员手 、环境物品 之间形成了交叉污染或感染链。
四、B超诊疗过程中医院感染问题
1、B超诊疗中接触高危人群:在医院B超检查对象中很多为感染高危人群,如恶性肿瘤、消耗性疾病、孕产妇、婴幼儿等属于危重病人和低免疫力人群,存在侵入性操作和接触黏膜的检查。
2、国外B超引发医院感染事件:国外近年来关于B超引发医院感染事件的报道就没间断过。1998年美国首先报道某医院在对育龄妇女阴超检查后发生8名肺炎克雷伯菌感染事件;2000年又报道因B超引发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暴发;2004年还报道有6例男性病人经直肠B超后发生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感染。截止2013年国外共报道过8起由耦合剂引发的B超感染事件;这些事件主要发生在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
美国一起B超引发医院感染事件震动全球:
2012年6月美国FDA收到来自当地医院的报告,该医院连续发生16名患者绿脓杆菌感染暴发事件。经调查这些患者都曾接受经食道超声诊疗操作。经当地CDC和FDA调查证明感染病原菌源自超声耦合剂,追踪调查发现在美国Pharmaceutical Innovation公司生产的使用中和未开封的超声耦合剂中检出与患者感染同源铜绿假单胞菌和产酸克雷伯菌,并且细菌总数存在严重超标。这一起感染事件引起全球震动!很多国家纷纷作出反应。
国内外对美国B超感染事件均作出快速反应
美国FDA在此次感染事件发生后立即发布了关于超声耦合剂的安全通告!
英国MHRA当时对全国医疗器械制造商发出警戒通告!
中国国家FDA药品评价中心和中国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向相继对国内有关单位分别发出通报和警告。
中国国家卫计委还专门将B超过程消毒问题写入医院感染相关规范,开辟了B超消毒国家级规范的先河。只有当事人反应冷淡!
3、国内B超引发的医院感染事件频发:
2014年《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第6期和《中国感染控制杂志》第12期发表署名文章报道国内某省2所医院连续发生剖宫产产妇术后切口感染事件。调查发现此次感染是由术前B超监测胎心使用的耦合剂中污染洋葱伯克霍尔德菌所致。调查发现该医院剖宫产手术部位沾染耦合剂的皮肤用PVP碘消毒时,其消毒效果受到影响,对细菌杀灭率只有约50%,停用此种耦合剂后感染即得到控制。
2015年《中医药管理杂志》第1期发表署名文章报道,国内某医院B超室连续发生医院感染患者40余例,感染发生率达到11.25%。此次感染虽然没有直接归结到B超探头和耦合剂(未作现场调查和标本采集);但文中结果认为B超室消毒隔离存在严重问题,分析感染原因认为其与连续B超检查接触两个患者之间未采取消毒措施、未检进行仪器消毒和医务人员无手卫生措施等因素有关。因为B超检查存在多环节污染和医院感染的事实,应当对B超诊疗过程实施消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