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10-7-21 11:24:22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十二单元 真 菌
考点:
1.概述
真菌及其分类、形态与结构、培养特性及致病性
2.主要病原性真菌
(1)皮肤癣真菌常见的种类和致病性
(2)白假丝酵母菌(白念珠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3)新生(型)隐球菌的生物学性状、致病性和微生物学检查
第一节 概述
真菌为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主要特征是具有典型的细胞核及完善的细胞器,不含叶绿素,能进行无性或有性繁殖,大多数为多细胞,少数为单细胞。
一、真菌的形态和结构
按形态真菌可分为单细胞和多细胞真菌两类。
(一)单细胞真菌
单细胞真菌称为酵母菌,呈圆形或卵圆形,以出芽方式繁殖,芽生孢子成熟后脱落成独立的个体。能引起人类疾病的有新生隐球菌和白假丝酵母菌等。
(二)多细胞真菌
多细胞真菌称为霉菌或丝状菌,由菌丝和孢子组成。各种真菌的菌丝和孢子形态不同,是鉴别真菌的重要标志。
1.菌丝:真菌在适宜环境中,由孢子生出芽管逐渐延长呈丝状,称为菌丝。菌丝继续生长并向两侧分枝,交织成团,称为菌丝体。不同真菌的菌丝形态有所不同,这有助于对真菌的鉴别。
按功能不同可分为营养菌丝、气中菌丝和生殖菌丝。
按结构不同可分为有隔菌丝和无隔菌丝。
按形态不同可分为螺旋状、球拍状、结节状、鹿角状、梳状和关节状菌丝等。
2.孢子:是真菌的繁殖体,根据繁殖方式分为有性孢子和无性孢子两种。有性孢子多见于非致病性真菌。致病性真菌多为无性孢子。无性孢子按形态不同分为三种:①分生孢子;②叶状孢子;③孢子囊孢子。
(三)真菌的双相性
在体内或体外含动物蛋白的培养基上37℃培养为酵母型真菌,而在体外普通培养基上25℃培养时霉菌型真菌,称为真菌的双相性或二相性。
二、真菌的培养特性和抵抗力
大多数真菌不需要复杂的营养就能生长,最常用的为沙保弱培养基。最适生长温度为22℃~28℃,某些深部病原性真菌在37℃生长良好,最适pH5.0~6.0。真菌生长时需要较高的湿度和氧气。大多数致病性真菌生长较慢,常需1~4周。
真菌菌落有3种类型:
1.酵母型菌落:类似一般细菌菌落,菌落光滑、湿润、柔软、致密,显微镜检查可见圆形或椭圆形生芽细胞,酵母菌及隐球菌多为此种菌落。
2.酵母样菌落(类酵母型菌落):外观性状同酵母型菌落,但在菌落表面除有芽生细胞外,还有假菌丝伸入培养基中,如白色念珠菌。
3.丝状菌落:菌落疏松,呈棉絮状、绒毛状或粉末状,菌落正面和背面可显示各种不同的颜色,如白色、黄色、红色、紫色或灰色等,常作为鉴定菌种的参考。毛霉菌和皮肤丝状菌等多细胞真菌产生此型菌落。
真菌的繁殖方式有两种:
①无性繁殖:系指不经过两性细胞的结合就能形成新个体的繁殖方式。病原性真菌主要以此种方式繁殖;
②有性繁殖:系指经过两性细胞配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式。有性繁殖是普通真菌主要的繁殖方式。
抵抗力:真菌对干燥、阳光、紫外线及一般化学消毒剂有较强的抵抗力,但不耐热。真菌对常用于抗细菌的抗生素不敏感。灰黄霉素、制霉菌素B、两性霉素B、氟康唑和酮康唑等抗真菌药物对多种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三、致病性
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一些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及全身性真菌感染。
2.条件致病真菌感染:主要是一些内源性真菌引起的,如念珠菌、曲霉菌、毛霉菌等。这些真菌的致病性不强,只有在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发生。
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在临床变态反应性疾病中有一部分是由真菌引起的。主要是敏感者通过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的各种变态反应,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有荨麻疹、接触性皮炎、哮喘等。
4.真菌性中毒:有些真菌在粮食和饲料上生长,人、畜食用后可导致急性或慢性中毒,引起中毒的可以是真菌本身,也可以是真菌产生的毒素。
5.真菌毒素与肿瘤的关系:近年来不断发现有些真菌产物与肿瘤有关,例如:黄曲霉毒素有较强致癌作用,摄入一定量的黄曲霉毒素可导致肝癌。
第二节 主要病原性真菌
临床上一般将真菌病分为浅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并相应的将引起疾病的真菌分为浅部感染真菌和深部感染真菌。
一、浅部感染真菌
多为慢性感染。
(一)皮肤感染真菌
指寄生或腐生于角蛋白组织(表皮角质层、毛发和甲板等)的真菌。
引起皮肤感染的真菌有皮肤癣菌(毛癣菌属、表皮癣菌属和小孢子癣菌属)和角层癣菌(糠秕马拉色菌、白吉利毛孢子菌),主要引起各种癣病,包括体癣、股癣、手癣和足癣等,一般不引起全身性感染。
(二)皮下组织感染真菌
引起皮下组织感染的真菌主要是孢子丝菌和着色真菌两类。感染常发生于真菌侵入的创伤部位皮下,一般只限于局部,但也可缓慢扩散至周围组织。
二、深部感染真菌
引起机体深部组织和内脏疾病。深部真菌感染可由致病性真菌和条件致病性真菌所致。
(一)致病性真菌
致病性真菌属外源性,侵入机体后即可致病,在我国较少见。
(二)条件致病性真菌
多数是宿主的正常菌群成员,宿主免疫力降低是其致病的主要条件。条件致病性真菌主要有白假丝酵母菌、新生隐球菌、曲霉和毛霉等。
白假丝酵母菌(俗称白色念珠菌)
菌体圆形或卵圆形,革兰染色阳性,着色不均匀。以出芽繁殖,称芽生孢子。孢子伸长成芽管,不与母菌体脱离,形成较长的假菌丝。形成类酵母型菌落。
在免疫力低下者发生致病作用与其黏附和入侵细胞的能力及产生的毒素和酶有关。主要引起皮肤粘膜感染、内脏感染和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新型隐球菌又称为溶组织酵母菌
圆形,酵母型菌,外周有荚膜,折光性强。一般染色法不着色,难以发现。用印度墨汁作负染色镜检,在黑色的背景中可见圆形的透明菌体,为双壁细胞,外包有一层透明的荚膜。出芽繁殖,培养后形成酵母型菌落。
新型隐球菌的致病物质是荚膜。一般为外源性感染,主要入侵途径是肺,可经血行播散,最易侵犯中枢神经系统,主要引起脑膜的亚急性和慢性感染。
练习题:
哪种真菌属于浅部感染真菌
A.白色念珠菌
B.曲霉
C.毛癣菌
D.毛霉
E.新生隐球菌
[答疑编号911220101]
【答案】C
能诱发肝癌的真菌是
A.白色念珠菌
B.黄曲霉
C.毛癣菌
D.表皮癣菌
E.新生隐球菌
[答疑编号911220102]
【答案】B
|
|